天气
更多



广告

滚动播报:

首页 >> 教育 >>最热 >> 文化孕育绿凡崖

广告

最新热点
更多
热点排行
更多
详细内容

文化孕育绿凡崖

 盛夏到了,山川绿了,桃子熟了。


  虽然骄阳似火,大地像蒸笼一样,炎热难当。但山乡那股清风、那股清香四溢在深山上空,令人陶醉;山菊花开了,用她那灿烂耀眼的光环和特殊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景色,把人们带进了山川那美丽的画卷之中,让人迷恋;布谷鸟叫了,叫得那么脆甜,用她那特有的方式、嘹亮动听的歌声传扬着美好的佳音,赞美着党的好政策,把丰收的喜讯传出山外,传遍齐鲁,洒向大地。农民笑了,那一张张镶嵌着丰收的脸上堆满了笑容,透露出深埋在心底里的喜悦;绿凡崖变了,变成了美丽绿色的新乡村,用翻天覆地的变化向人们倾说着一个又一个文化强村、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初知绿凡崖是在1987年的春天,那时我刚被从羊里镇党委报道组调到原莱芜市公安局担任《莱芜公安报》编辑、记者工作。有一天,牛泉镇上的通讯员马凌云约我去圣井出发采访,本来可以坐车去,可老马说咱骑自行车吧!一是方便,二又可以沿路观下风光,我爽快应允。于是,我们骑车沿去牛泉方向而去。穿越嘶马河,从牛泉直奔向南,穿过了几个村庄。由于山路路陡坡峭,崎岖难行,很快我们就汗流满面。“咱们在这休息一会吧!”老马建议,我们在一个村子的路边停了下来。他向我介绍说此庄叫绿凡崖,离八里沟不远。我打眼往村子望去,破旧的草坯房、弯曲的小村道,让人感到有些凄凉。再向山上望去,光秃秃的没有几棵像样的大树在风中飘摇,让人感到有些心寒。当时我想,是什么人把村子建在了这里?这里还真是个兔子不拉屎、圣人不到的地方来。


  时光如梭,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自此至今,我再也没有到过绿凡崖,但绿凡崖贫穷落后的印象一直刻在了我的记忆中,一直未能抹掉。


  前几天,孙建修主席打电话约我说区文联、区作协等单位正开展“喜迎二十大,奋斗新时代”文化下乡采风活动,他们区作协、摄协几个协会在绿凡崖新建立的创作基地也在这天举行挂牌仪式。有了新的创作平台和新的“家”,让人倍感荣幸,一个字--去!


  我不会开车,就和几位文友搭同事陈子夜的车前往。由于各地变化太大,过了牛泉,我便想不起了去绿凡崖的路,文友只好帮忙,在车上用上了“导航”,很快赶到了绿凡崖村。下车望去,顿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崭新的绿凡崖:一条宽阔的柏油大路从村前经过,一直向东山方向通去。在紧靠着路的南面是一条大河,河的中央修有一石桥,潺潺流水顺河而下,河面宽宽,河草青青,河水清澈见底,哗啦啦的流水声响个不停,像一首永远唱不完的交响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发出动听的声音,给山里人带去欢乐,又好像在用优美的歌谱,向世人展现着绿凡崖人的创业史和乡村建设的巨大成就,用优美的歌词向人们传递着绿凡崖人乡村振兴、文化强村的丰硕成果。那漂亮的房屋,整齐的街道,整洁的环境,让人耳目一新,心生嫉意。抬头向东望去,绿荫成浓,花果飘香,让人陶醉,让人羡慕,让人难忘。村中老年人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却装满了喜悦和笑容,从他(她)的表情和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山乡新生活的向往和满足,听到了他们感恩党、感恩社会主义的呼唤和心声。绿凡崖变了,变得让人难以相信。绿凡崖变了,变得让人心潮澎湃,高兴万分,为之骄傲!


  领导讲话、村干部介绍情况、作家代表表态发言,活动仪式按部就班进行。仪式期间,有一位男士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此人中等身材,方方的脸膛,大大的眼晴,白白的皮肤。他给我的印象是此人不仅人长得帅气,从他的举止言谈中可以看得出那种独特的聪明和才智;看得出那种铮铮铁骨的“男子汉”气质;看得出那种争强好胜、不怕困难、敢于拼搏、敢为人先的个性;看得出那种忠诚务实、勤于乐业,一心为民的精神状态,他正是村党支部书记周光平。


  据他介绍,绿凡崖村共有375户,1075口人,耕地面积1100亩,山场3500亩,主要经济作物有山楂,花椒,柿子,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该村在2019年被评为山东省森林村居,2020年被评为山东省省级卫生村,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齐鲁样板示范村,济南市五星级党组织,成为深山里的一面旗帜。


  据记载,绿凡崖村位于莱城西南15公里处,坐落于“南北一条峪,东西两面山”的夹谷峪最狭窄处,云风河由村南绕村西蜿蜒而下,牛石公路沿村边穿越。村庄依山傍水,景色秀丽。该村村前土地庙西侧曾立有一块千年古碑,碑文中刻着“夹谷村”三个大字。“夹谷村”之名是来自村西南的一条名为“夹谷子”的山沟,此沟长不足2里,却弯弯曲曲拐过了几十道湾。沟两边的山坡上因雨水冲泻自然形成了九十九条小山沟,号称九十九条峪。在沟的下游,有一块大板岩横插在两侧的山脚之间,沟中之水从板岩下穿过,天然形成了一座石桥,人们称之为“担山桥”。这样上有“九十九条峪”,下有一座“担山桥”,夹谷子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在人们心目中便成了完美而神秘的风水宝地。由于夹谷子景致奇特,古时候曾吸引过众多骑马坐桥之士到此观光游览。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战事频繁。在汶阳之战中,齐国占领了鲁国的汶阳之田。孔子这时做了鲁国的代宰相,同鲁定公一起与齐景公、晏子会盟于夹谷。会盟中,孔子对齐方的非礼举动进行有力抨击,最后以礼胜齐,致使齐国同意交还所侵鲁地--汶阳之田。“夹谷盟”开创了交战双方通过和谈化干戈为玉帛的先例,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大典范。到隋唐初期,历经战乱与灾荒的夹谷村由云风河的南面近到北面,为纪念“夹谷会盟”的历史功绩,人们遂将“夹谷村”改名“议和沟”,后演变为“义河沟”。清朝初期,义河又有“绿”(音)人家迁此定居。因村西河边有一座状如明矾的山崖,于是便将村名定为“矾崖”,又因绿氏家族在此居住,人们将义河村又改成了“绿矾崖”。二十年前改为“绿凡崖”致今。


  挂牌仪式结束后,在村支书周光平等人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村里的文化广场、“齐鲁夹谷会盟旧址”、村史馆、白衣庙等文化景点。看了孔子的塑像、看了村里的发展史和文化史,让我感觉到了这个村有着传统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据说,在村东的山上,还有修建于公元前600年的鲁长城,这段长城比莱芜北边的齐长城早了一百年,现在还保留着残存的城墙、城堡遗迹。在村东北山上的一片悬崖上,有一处摩崖石刻,修建于大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现在石壁上的三个石像保存完整,有文字记载,字迹清楚,是莱芜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摩崖石刻。


  好一个绿凡崖!原来竟有如此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文化底蕴。由此,让我想起了那句天不负善良之人的古训,祖先让绿凡崖安居在深山里,让生活的难题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而圣人们却亲驾至此,留有踪迹,为善良的山里人送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和精神食粮,留下了无价之宝和无尽的财富。


  在我的想象中,文化二字与大山好像根本没有什么联系,用句土话说就是八杆子也打不着,而与地处深山的绿凡崖来说更是如此。我原以为,憨厚朴实的山里人像一头头“老黄牛”只知道低头拉车,辛勤耕耘,却从不关心文化、过问文化。他(她)们一直是一伙手拿烟斗,头扎围布,常年四季肩扛锨锄,手握大镢,赶着牛羊,上山下山,耕耘农田,过着日出而辍,日落而息日子的人们。然而,对于绿凡崖的人们而言,我的想法竟大错特错。


  知识改变人生,文化改变命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阶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助力器”。对于这一点,现年53岁、有着大专文化的周光平书记心知肚明,村民们也心如明镜。他想,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物质文明,弄几个项目挣几个钱,让村民有口饭吃、有点钱花就行了。而更重要的是让文化影响山乡,让文化孕育一代代有志之人,在山里培养出一代代懂文化、高素质的村民,用文化育人,让文化强村,让村民提高素质,让年轻人受到熏陶,树立远大志向和勇气,敢为人先,敢走新道,走出大山,飞向远方。让村民改变思想观念,改变人生道路,改变山区面貌。因此,自2007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他带领村干部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突出山区优势,狠抓乡村振兴建设,瞄准文化强村这条路子,在镇党委、镇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集中领导、集中精力、集中人力、集中财力、集中时间,考察论证,正本溯源,挖掘历史,修复原古,重塑原景,先后投资两千多万元,建起了文化广场,雕起了孔子塑像,建起了白衣奶奶庙等,在全村形成强大的文化氛围,成为了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山区旅游的一大亮点,招引了无数游客前往游览,不仅活跃了山村经济,还有效地传播了传统文化,使人们受到了教育和影响。


  多年来,由于受孔子文化的影响,绿凡崖的乡亲们人人都懂得了学习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的重要性,在全村形成了文化育人,文化强村的良好风气,提升了文化品味。是文化给山里传递着喜讯,文化给绿凡崖送去智慧,文化给绿凡崖带去福音,文化给绿凡崖带来生机,文化给绿凡崖送去了希望。近20年来,村里考上的本科大学生就有近百人,其中有三个清华的大学生、研究生,有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985,211的大学生、研究生二十多人,出了4名高级中学的校长、2名大学教授、3位博士生,使绿凡崖真正成为了一方圣土和风水宝地。


  在参加这次活动前,孙建修主席委托我给村里写几幅字,我便写了“乡村振兴、文化强村、大展宏图”三幅字,其本意就是祝愿周光平和村里的老少爷们,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坚持走好文化强村之路,在未来的岁月征程中大展宏图,插上文化腾飞的翅膀,带着绿色的梦想,飞向蓝天,飞向远方!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郝效德)






实习编辑:于长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