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更多



广告

滚动播报:

首页 >> 县域 >> 济南章丘圣井街道:用好“党建+”模式 把民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广告

最新热点
更多
热点排行
更多
详细内容

济南章丘圣井街道:用好“党建+”模式 把民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时间:2024-12-17     【转载】   来自:中报在线

济南章丘区圣井街道坚持“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区党建引领作用,将民政服务触角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推动党建和民政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党建领着民政干,民政跟着民声走,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党建+网格 构建基层救助体系

  

  雷群是李福党建工作区的一名网格员,自2023年工作区挂牌成立后,党建工作区依托网格化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利用网格内巡查及时发现并对困难群众进行情况摸底,成为她和党建工作区十多名网格员的一项重要职责。

  

  “李福党建工作区位于章丘区的最西部,下辖1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4万人,但是作为承接人口、产业、功能转移的承载区,现有人口达到6万人左右,治理难度相对较大。其中,有低保家庭 145户、223人,特困人员16 人”。为做好服务管理,李福党建工作区在10个行政村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细化优化网格设置,建立 个单元网格群,由党建工作区领导干部担任网格长,党建工作区党员干部、志愿者、村干部、公益岗等担任网格员。

  

  年以来,我们以网格化建设为突破口,以‘党建+网格’模式,以党建引领统筹推进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李福党建工作区党委副书记李伟兴说。

  

  以网格化开展社会救助,充分凝聚起工作区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公益岗等多种力量,解决了以往基层力量不足的问题。目前,圣井街道已建立起三级网格管理体系,街道、党建工作区、村(社区)的相关党员、干部全部参与到网格社会救助工作中,通过强化网格中党员作用发挥,有效形成了主动发现、主动救助工作机制,有效打通了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米”,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牢。

  

  党建+慈善 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

  

  漫步在小辛村,整洁的道路、美丽的花卉、井然有序的院落……目之所及皆是美景,一幅家在园中、人在画中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曾经的小辛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怨声载道。2023年,经上庄党建工作区与街道慈善分会协调,将小辛村列为街道第一批“幸福家园”建设村,通过“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为村里提供慈善扶持。

  

  经过各方协调与努力,呼吁社会爱心人士、乡贤、企业、村民捐款,共筹集善款10000元。有了这笔资金,村里进行架路灯、绿庭院。如今,小辛村景美路畅,人心更齐了。

  

  通过党建引领,以行政村和社区为单位,以“乡情”为纽带,发动周边成功人士和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以及村内群众,多模式、多途径捐赠,畅通幸福家园项目申报渠道,全程跟进,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在“党建+慈善”服务模式的推动下,圣井街道的各个党建工作区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慈善项目。上庄党建工作区的南栗园村新建学生候车亭项目给上学候车的孩子们遮风挡雨,让孩子们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的温暖;李福党建工作区的湖广院村污水池改建工程项目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孔辛党建工作区的圣悦孙侯里村幸福院助餐项目基本解决了留守老人的吃饭问题,显着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官庄党建工作区的圣和社区毕家坡村环新建电动车棚项目及时解决时下电动车上楼充电无处存放问题,让群众生活更安全、便捷。目前,街道已有近一半的村、社区参与创建,建成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项目12个;线上线下募集资金40多万元。

  

  党建+养老 打造“触手可及”幸福养老

  

  干净整洁,香飘四邻。近日,官庄党建工作区毕家坡幸福院内,老人们正闻“香”而来。 87岁的李大娘早早的选好了座椅, 79岁的毕大爷特意到厨房来“看菜”,有的老人不方便出门,也请了帮手前来代替打饭。很快,热气腾腾的大馒头出锅了,搭配上白菜粉条炖肉、紫菜蛋花汤。每星期一至星期五中午11点,准时免费为村里90多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午餐。目前,他们已经坚持了2年多。

  

  “一餐饭”看似事小,但对于不少空巢、孤寡、高龄等老年人来说,却是压在心头的“急难愁盼”事。圣井街道将发展老年助餐、定期走访老人等养老服务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持续加大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帮扶力度。

  

  “万奶奶,您是不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翡翠东郡社区网格员小郭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万奶奶神情恍惚的坐在路边,上前一问,原来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小郭知道万奶奶平时只有老两口在家,是社区的重点照顾人群,立即将她安全送回家,再三叮嘱老两口外出时一定要随身携带写有身份信息或联系方式的卡片,以便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及时联系。“李奶奶,我们又来看您了,这两天头还晕吗?血压正常了吗?”“多亏你们提醒我,我每天按时服降压药,血压已经稳定了,头也不晕了。”一声声亲切的问候让社区里众多老年人切实感受到了温暖。

  

  圣井街道充分释放“党建+养老服务”小切口大服务优势,新城社区通过分类帮扶、暖心陪伴、智慧助老等方式,对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困难老人等不同老年群体开展“爱心敲门”志愿服务活动;黄旗山社区为辖区高龄病残人员建立健康档案,组织社区卫生健康服务队定期开展健康义诊活动;诺贝尔社区为老人提供代购、打扫卫生、免费理发、电器故障维修等服务,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

  

  截至目前,圣井街道已建设打造农村幸福院 7处、爱心助老食堂4处,日间照料中心 3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处。养老设施高标准打造了休闲娱乐设施,让老人们在闲暇时间可以放松身心。

  

  “党建+社会救助”助力民生保障增效升温

  

  王侯村村民王锡泰,突然患上脑溢血,家里三个孩子,最小的才一岁,老母亲需要赡养,巨额的医药费给家里压上了沉重的担子。村里的网格员在走访听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街道民政所反映情况。经过现场核实了解,王锡泰符合大病临时救助政策,民政、慈善部门立即行动,3000元的一次性救助资金及时打到王锡泰家属的账户上,并积极协调为一家人办理了低保,保障了孩子和老人的日常生活,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圣井街道充分依托党建工作区服务阵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网格员作用,延伸服务触角,实现“精准摸排+主动发现+兜底有力”的有效救助帮扶模式。

  

  积极对村“两委”干部进行社会救助政策培训,使党员干部熟练掌握社会救助政策,做政策的明白人。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当先锋、做表率,深入群众开展常态化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当好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员,逐步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同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借助微信群、朋友圈等平台,积极转发推送相关政策信息,广泛提升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覆盖率;线下通过张贴横幅海报、派发宣传单、入户走访等形式,向群众宣传特困供养、临时救助、高龄津贴等社会救助政策,让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截至目前,街道纳入低保 504 户 738人,1——10月份临时救助23人,共计63000元,惠及重病、重残、受灾困难家庭和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等群众100 余人,真正把党建工作融入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之中,让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持续提升。

  

  党建+殡葬 引领“绿色”殡葬改革

  

  圣泰张家公墓位于黄旗山一号路西边,周边是山东财经大学、江河集团等重点项目。但由于是一处传统墓葬点,占地多、墓碑高、环境差、难管理。按照上级民政部门要求,需要进行集中整治。

  

  面对这一重点工作,圣井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区的牵头作用,由民政所和党建工作区联合,啃下这一“硬骨头”。这一墓葬点涉及张家、睦里、宋上三个村、两个党建工作区。街道立即成立由分管领导、民政所、党建工作区任成员的专班,深入工作区、村现场做工作,坚持政策公开、透明、到位,采取召开群众会、进村入户宣传动员等方式,倾听民声、汇集民意、尊重民俗,全面开展已葬墓的调查摸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认定精准。发动村内党员、干部带头签署承诺书,以党员小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为基点,把殡葬改革内容编入乡规民约。村内党员带头把老坟墓碑放倒,由村里统一标准,全部换成符合要求的小卧碑。经过几个月的工作,目前,张家、睦里、宋上三个村共完成老坟墓治理790座,公墓内道路整修2000多米,清除杂草,进行环境整治,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祭扫。

  

  同时,坚持长效机制,党建工作区要求各村成立管理队伍,健全完善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等制度,引导群众自发开展新建公墓管理工作。通过在全街道范围内优化安葬、祭扫等服务流程,提倡墓前摆放鲜花等生态文明祭扫活动,加强对公墓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真正把殡葬改革这件好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来源:济南市章丘区圣井街道)



编辑:司洁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