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
|
|
|
|
齐鲁女儿爱党爱国爱疆屯垦戍边情怀 一位山东“老兵”的感人故事时间:2024-12-17 初冬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一团草湖镇,空气清新,寒气逼人。在位于团镇东南方向的图木舒克市粤康社会福利院内,刘秀英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生活。
老人的腿脚不太好,走路缓慢。没事的时候,福利院的护工们就推着她在院子里晒太阳。刘秀英喜欢静静地倚在福利院三楼的窗户前,眺望不远处的盖孜河,静静地看河水自西向东慢慢地流淌,她的内心也如同这渠水一般,平静而安神。
2024年5月12日母亲节,红柳社区、社会爱心人士到福利院看望刘秀英 在痴痴地眺望中,她习惯性地哼起了歌。“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这首《共青团员之歌》,是她1952年来新疆时最喜欢唱的。
唱着这首歌,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令她终身难忘的来疆的岁月。
1936年11月,刘秀英出生在山东省安邱县(今安丘市)的一户贫困农民家庭。8岁时,刘秀英的母亲因病去世,父亲把她寄养在已经出嫁的姐姐家。1952年8月,16岁的刘秀英听到一个消息:兵团的干部来村里招录女兵。她马上报了名。
不久后,刘秀英来到兵团,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四师十团女生连。1955年2月,刘秀英复员到农一师前进农场(现四十一团)一队工作。1960年1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来到团场至今,刘秀英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2024年5月12日母亲节,红柳社区、社会爱心人士到福利院看望刘秀英合影留念
地窝子里成了家
刘秀英人长得漂亮,性格也活泼开朗,爱唱爱跳,很受大家喜欢。
1955年春,前进农场的军垦战士黄介信等人要去新疆军区参加劳模表彰大会。在欢送会上,刘秀英作为演员,载歌载舞为劳模们佩戴大红花。黄介信低头偷偷地瞅了刘秀英一眼,又赶紧抬起头。
就是这低头一瞅,注定了他们一生的缘分。
刘秀英和黄介信自由恋爱了。可当他们准备结婚时,队里却没有婚房。黄介信带着几个朋友挖地窝子当婚房。
“挖呀挖呀,使劲地挖呀,坎土曼底下就是婚房呀!”大家挥舞着坎土曼,嘴里唱着自编的歌曲,卖力地挖着。很快,两个人的地窝子婚房就建好了。
1956年春节前,刘秀英和黄介信在大家羡慕的眼光中成家了。
2024年5月12日母亲节,刘秀英手捧鲜花
婚后,刘秀英把自己存的200元拿出来,用100元置办了一些生活用品,100元交给丈夫保管。这年秋天,刘秀英因营养不良得了贫血,医生让她多补充营养。刘秀英便让丈夫拿钱买一只鸡改善一下生活。黄介信面露难色地说:“我本来不想告诉你,怕你生气,你的那100元钱我寄回家里了。”
刘秀英听后,没有责备丈夫,还夸丈夫有孝心。随后她对丈夫说,家人之间遇事要有商有量。以后家里的大事,还是要相互通个气。
这年秋天,队里组织人员割向日葵,刘秀英因长期营养不良,昏倒在了葵花地。大家手忙脚乱地把她送到连队卫生所抢救。黄介信闻讯后冲进病房,拉着妻子的手痛哭流涕。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滴在了妻子的胳膊上。刘秀英下意识地喊道:“黄介信,黄介信,外面下雨了,大场上的粮食还没收,快去收粮食!”
黄介信听完后哭得更厉害了。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大家说,她都病成这样了,还想着公家大场上的粮食,太让人感动了!
甘做革命的一块“砖”
1961年春季的一个周末,刘秀英听人说队里的斗渠垮了,马上赶到斗渠边,只见肆虐的渠水如脱缰的野马般冲进麦田,把已经显绿的麦苗冲得东倒西歪。
这渠水是用来治碱的,如果不及时堵住缺口,不仅麦田会受到损失,秋后的粮食产量也会受到影响。“这么大的水,大家快想办法堵水!”刘秀英大声喊道。
可看着越冲越大的缺口,在场的人也没有办法。情急之下,刘秀英跳入冰冷的渠水中,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缺口。后来,经过大家一个多小时的奋战,缺口终于被堵住了。刘秀英被大家拉了上来。当时她浑身湿漉漉的,冻得直发抖。就是那次在冷水中抢险,她的双腿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
1962年,刘秀英担任青年分队的队长。青年分队的队员大多是女青年,缺乏工作经验。刘秀英便利用休息时间,帮她们铺床洗衣,和她们谈心,渐渐地,大家处得就如亲姐妹一样。
劳动中,刘秀英处处作表率,把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分队带成了先进分队。这一年,她所带领的青年分队,被农场表彰为优秀分队。刘秀英被农场选树为标兵。
在平时的工作中,刘秀英还喜欢动脑筋。在给玉米追肥的过程中,看到大家追肥的速度一直提不上去,她提出了挖坑、运输、撒肥、覆盖流水作业法,日施肥量由原来的2亩地提高到了5亩地,带动了全队追肥速度,后来又在全场全面推广。
1963年,前进农场一队托儿组保育员人手不足,影响到队里的正常工作。农场党委决定增加托儿组的保育员人数,在人员的选择上发扬民主,让家长们自主选择。家长们一致投票选刘秀英。
农场领导犯难了,让刘秀英这么优秀的管理人员去当保育员,有点舍不得。领导找刘秀英谈话,没想到她愉快地接受了。刘秀英表态说,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只要是为党工作,为职工谋福利,她愿意当这块砖。
刘秀英来到托儿组,两个月后,托儿组的工作就有了很大起色。农忙时节,她还在托儿组实行全托制,让家长腾出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中。
为了减轻家长们的生活负担,刘秀英牺牲休息时间,带领组里的人员开垦了15亩菜地,养了猪、羊、鸡等家畜家禽。这不仅实现了托儿组的肉、蛋和菜的自给自足,还利用赚的钱解决了托儿组的冬炭问题。
1977年,刘秀英在农三师四十一团水管所预制班工作。班长给她安排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可她非要拣最重的活干。筛石头、洗石头这两项最脏最累的活,她主动干起来。
那一年夏收时节,班里要抽人参加割麦子大会战。当时刘秀英正生着病,两条腿都肿了。她瞒着班里的同志主动报名去割麦子,让家里有小孩的其他人留守,并出色地完成了大会战任务。
带伤坚守工作一线
1979年11月5日,对刘秀英来说是一生中刻骨铭心的一天。
当天上午,她和水管所的董华园、曹永福一起修猪圈大门。在劳动中,刘秀英手扶木棒时,被同事不慎用铁榔头重重地砸在了右手上,她痛得当场昏倒在地……
刘秀英被紧急送往师医院抢救。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手指关节发生畸变,无法恢复原状,经医疗部门鉴定为三等乙级伤残。
刘秀英身体好转后,没有因为手受伤了而意志消沉,工作起来依然像以前那样热情不减,走到哪里都能带动和影响一大片人。
1981年,刘秀英在水管所工作期间,响应党支部号召,超额完成了党支部下达的养殖任务,她所负责看护的机井,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当年,她被评为团场优秀共产党员。1984年,刘秀英按照党支部的要求种地,超额完成了粮食上缴任务,当年被评为团场先进生产者。
时光荏苒。1985年,刘秀英光荣退休。
如今的刘秀英,在位于四十一团的图木舒克市粤康社会福利院养老。她的儿子在疆外工作,多次让她随自己一起生活,她都拒绝了。她说,自己舍不得离开团场,离不开养育她的这片热土,离不开已经长眠在这里的丈夫。
“我这一辈子,把荣誉让给别人,把好事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因为我要做一个像张思德一样的人。”刘秀英这样总结和评价自己的一生。
刘秀英爱唱歌。每天晚上睡觉时,她都要唱着歌儿入眠。“劳动模范戴上它,战斗英雄戴上它……”这首不知名的歌曲,是她当年给丈夫戴大红花时唱的,每次唱,内心总是充满激情,想起自己已经逝去的爱人。
她唱着唱着,挥舞着双手,眼中噙满了泪花,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那段火一般璀璨的青春岁月。(供稿单位:新疆喀什疏勒县四十一团草湖镇文体广电中心 文/图:李乾红) 编辑:司洁 |